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

6-3

6-3社會變遷 人口紅利--:一是對生產領域的影響,二是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

關鍵字

社會變遷 都市化 人口變動 少子化 高齡化 出生率 死亡率 城鄉差距 家庭計畫 就業人口 人口壓力 全民健保 原住民問題 社會運動 戒嚴時期 弱勢者 族群文化 原住民族民稱入憲 原住民族基本法 自治權 外籍配偶 外籍勞工 多元族群

1. 農業社會---工業社會

2. 兩個現象

(一)人口變動與都市化

1.人口變動—

a.戰後初期人口快增—因大陸移民來台由(600萬)人增為(750萬)人

b.40年代人口增---因醫療衛生改善---人口急速增加(出生率升+死亡率降)

c.60年代人口降—因政府實施家庭計畫(人口增加率降)

d.今天—出生率降低,老年人口增加---高齡化與少子化

都市化現象----正面的--有工作機會+生活便利

負面的—空氣、污染、噪音、城鄉差距

(二)開放社會

a.戒嚴時期---社會受政治控制

b.70年代----社會運動+自主意識抬高

重視老人與兒童弱勢

c.民84年---全民健保實施

d.原住民問題—過去很忽視

70年代---社會運動發展,原住民走向街頭

民86年--「原住民族」入憲

民94年—定「原住民族基本法」

我們學校有—原住民大學

e.外籍人士—外勞+外籍配偶—台灣為多元族群的文化

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

「艋舺」--飄散著義氣的古老城鎮

 

艋舺的兄弟們

圖片來源--http://www.mongathemovie.com/ecard/

「艋舺」--飄散著義氣的古老城鎮

喚起了古老神祕的氣氛

浪跡天涯的兄弟的義氣

飄盪在它的空氣之中

「艋舺」啊!「艋舺」

你是否可以接納兄弟們的豪氣!

你是否可以撫平兄弟們受傷的靈魂!

電影「艋舺」是在講一群講義氣的兄弟的故事,令人動容,電影提到說:「「艋舺」清朝到日據時代,一直都是台北最熱鬧的商業中心。」日據時代【應該改稱日治時代】--這以後再談。

但是許多人不明白,為什麼一提到艋舺,一定會提到黑道或是兄弟們?這個問題要追朔到台灣歷史的清朝時代---就是所謂的清領時代開始談起。

康熙22年(西元1683年),施琅攻台,康熙23年,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,設立一府三縣,隸屬於福建省。

但是清朝政府的康熙對台灣毫無認識,認為「得之無所失,失之無所損」,想要放棄,但由於施琅用戰略地位的理由,最後清朝政府只好留下台灣,這是很有名的台灣棄留論。

只是滿清害怕台灣變成反清復明的基地或是海盜聚集的場所,因此採取了「消極治台」的政策---頒布了渡台三禁-- 

 1.不准攜家帶眷

2.不准廣東人來「因為廣東人許多是海盜」

3.需要有開墾執照

甚至於派到台灣的官吏------是一些品德有問題的被流放的官員 ,貪官很多--他們無心治理台灣,因此有「三年官兩年滿」的說法。所以這些移民只好互結幫派,由角頭老大來管理大大小小的事務。表示不同幫派的方式是刺青(紋身)。或者也是表達出一種身上相同的標記,互相幫忙及團結的表徵。

可是大陸東南沿海因為山多田少,台灣變成了具有吸引力的土地,許多人冒著生命危險橫渡黑水溝﹙台灣海峽﹚,所以這些移民存在著---喜愛冒險,不畏強權勢力的根性。因此這些人帶著原鄉記憶或信仰「如龍山寺的神明」渡海來到充滿生機與挑戰的土地。

他們許多被稱為「羅漢腳」死無人哭,所以要結合起來互稱兄弟,互相扶持的度過每一天。他們面對的是不同的挑戰--與原住民與清朝政府等等,與不同村莊之人---因為清朝政府利用族群之間矛盾製造相互之間仇恨---引發許許多多的械鬥,其中有名的抗官事件是林爽文事件,由於林爽文是閩南人,所以清朝利用客家人去平亂,之後還嘉許他們是義民,甚至於把諸羅縣改稱為嘉義縣,許多客家村莊也拜起了義民爺了。

在清領前期(1684~1858年)未開港前,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,隨著台灣移民辛苦的開墾,艋舺愈來愈繁榮,已經成為北部重要城鎮,有許多古蹟如龍山寺或艋舺祖師廟等等存在著見證這段輝煌的歷史。

 

  萬華祖師廟

圖片來源---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89%8B%E8%88%BA%E7%A5%96%E5%B8%AB%E5%BB%9F

 

電影裡面提到的廟口,是許多人聚集的地方,商賈雲集,熱鬧非凡。當然也有許多幫派互相血拼争地盤,拼得你死我活。

後來又由於頂下郊拼---為在1853年發生於艋舺分類械鬥。械鬥當事一為以泉州三邑人為主的頂郊,另一則為以泉州同安人為主的下郊廈郊

此械鬥,同安人落敗,並敗走大稻埕。艋舺地位漸漸由大稻埕取代。

日治時代的時候,艋舺是漢人聚集之處,而日本人把劉銘傳的台北城進一步擴充,叫做城中區,建了八角(聽說是用八卦陣陣煞之用)紅樓(今天的紅樓劇場),也把亂葬崗改造成西門町,這時的艋舺儼然成為當時足以對抗日本人的地方了。之後日本人把艋舺改稱為萬華,少掉了一點點些艋舺威猛的形象

延伸閱讀---

頂下郊拼

 [ 我為什麼反對電影艋舺。]以文找文 

 艋舺電影的官方網站文字寫道:

 

在這部電影中,
我們將透過社會底層少年們的眼,
看到拓墾、強悍、團結、突圍、生猛而豔麗的艋舺精神
看到艋舺綻放炫目的瑰麗聲色,
看到過去的黑暗,與榮耀
 

艋舺電影官方部落格: 

 
 
 

 

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

理想美麗世界


理想美麗世界
原由 ininu0205 上載

當你想變身(阿凡達)成"納美人"時

 

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所嚮往的理想國或是烏托邦---裡面有著壯闊的山林,或漂浮著美麗水母及奔放的河川,加上翱翔的類翼手龍大鳥,獨角的野獸----甚至於還有許多不同於自己的物種或族群生活在其中。那是一個美麗的世界。

 理想美麗世界

當生活在現實世界的自己有一點點的受傷的時候,就期望能夠退縮回去"媽媽的子宮"裡,如同黑澤明導演的一部叫做"黑森林"中的小男孩一樣。



阿凡達電影中的男主角--是個坐著輪椅的軍官,現實生活中的他不良於行,可是一但他縮回去---核子共振掃描的船艙裝備內的時候,他可以幻化身成為飛天遁地的勇士。

他藉著--《阿凡達》的身軀,才能同理心或是感受到"納美人"的內心世界。註解--《阿凡達》以音譯而言,AVATAR 唸 “阿凡達”,原意是“化身”,如果在電玩的世界裡,他就是虛擬世界裡的玩家代表,或是操作者分身的角色”。

不久之後的他,不單單是身體相似,連語言、生活方式也漸漸的和"納美人"族群一樣,甚至於讓他們接受他成為其中的一員。

只是現實生活的殘酷--是他不能阻止長官無理的要求去踐踏他心目中理想又美好的世界,他只有反擊一途了。

當然「反擊」是個充滿「痛苦」的過程;首先"納美人"族群以為他是叛徒,將他綑綁--他內心的煎熬、痛苦何止千千萬萬呀!最讓他難過的--他認同的"納美人"族群視他為叛徒這件事更令他心痛不已。還有自己的同類也說他是背叛。

故事結尾是他用行動得到納美人族人的諒解,還進一步幫助他們對抗來自於人類長官的攻擊。

如果有一天,你心中的理想被摧毀的時候,你會捍衛你的理想嗎?如同影片中的男主角傑克---當心目中的美好森林被砍伐,家園被槍砲轟炸之時會挺身而出---變身為納美人阻止一切的悲劇發生呢?還是你只會袖手旁觀,坐以待斃?

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,多數人選擇逃避,可是一味的去逃避不是好事,我們應該堅持理想,一步步去把理想付諸實現---積極學習,讓自己擁有高貴的心靈,雖然過程會很艱苦---像男主角一樣要學許多事務。可見堅持理想、理念是需要勇氣、意力與行動多元組合,也更是需要學習的。

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